由於沒有使用 X 華電信的ADSL,免費網頁空間被收回。我會分批將過去所有的網頁資料搬移過來。

2014年2月23日 星期日

台灣拳擊市場...

採「慣用手在前」打法的現任 WBO 亞太 超羽量級拳王 曹星如(香港籍)日前順利衛冕擊敗戰績7勝8負,戰績平平的日本選手 Mako Matsuyama。TKO 哩,面對這種層級的對手,目前國家隊的培訓選手也可以給他TKO。重點在於:我們沒有這個機會(去銜接這一市場)。

這場比賽,其實再度「提醒」台灣拳擊界,不應一昧聽信體育外行政客們的領導,將拳擊所有重心放在奧運會與世錦賽,並再繼續冒險與一些國際官方貪腐組織對賭奧運(獎牌)。

過去二、三十年來我們已經輸掉(或被
做掉)不少優秀拳擊人才,這些人,比起 曹星如 可是一點都不遜色!就我的記憶,過去拳擊比世界賽若抽籤抽到香港,可以準備放鞭炮...而且,幾乎都沒有打完整場(RSC 勝)。

今日傳播媒體如此發達,只有最愚蠢的組織、最無能的人事架構,才會不擇手段一直花納稅人的錢,去繼續「賭」奧運拳擊獎牌,而忽略更多元化的職業賽事。



2014年2月19日 星期三

發展拳擊的潛在爆發力

最近看到多位教練引用網路健身達人山姆伯伯轉載自國外某教練(John Cooper)的一篇二手文章「發展拳擊的潛在爆發力」,我看大家好像有「撿到寶」的感覺。我希望國內當教練的要自己多深度閱讀、多去探究問題,與教練同儕討論,不應隨便在網路上「撿」人家的文章來用,畢竟是他在當拳擊教練,還是你在當拳擊教練???

這篇網路文章(John Cooper 可能是原作,山姆伯伯翻譯)是根據蘇聯在1980年代的一篇拳擊研究,提出三點建議:

其實,我是對蘇聯1983 年的那篇拳擊出拳研究有興趣,原文是以俄文書寫,但美國國家肌力與體能協會(NSCA)在1985年推出英文版,所以,我找到翻譯版:「提昇出拳力量的方法」的全文)。在那個時代,由於技術的限制蘇聯科學家們能夠利用簡單的工具做出這樣的「研究」,實在很不簡單,強烈推薦該文。

以下>>> 文字引用自山姆伯伯:
http://www.unclesam.cc/blog/developing-your-punching-power-potential/

>>> 研究發現,在最高水平的拳擊手,他們的爆發力來自於他們後腿的推蹬(Push-Off),佔了全部爆發力的38.46%。而手臂伸展及軀幹旋轉分別佔了24.12%及37.42%。更有趣的是,高水平的拳擊手跟較沒經驗的拳擊手(臂伸37.99%、軀幹旋轉45.50%、腿伸16.51%)相比,爆發力的發展更為全面。這顯示,增加拳擊的技術及經驗,拳擊手會改善手臂、腿部及軀幹動作的協調性。<<<

其實,刊登在 NSCA 的蘇聯拳擊文章強調:

1. 優秀拳擊手(Master of Sport)出拳的(動力鍊)序列,其後腳所佔的伸張(extension)比重最大(38.46%)相對於一級選手(32.22%)與 二、三級選手(16.51%)。這很重要,因為這是出拳專項性協調、與神經電脈衝控制的問題!(而不是肌力大小或全面性的問題)。

2. 從上面所引用的這段更是錯得離譜:>>> 更有趣的是,高水平的拳擊手跟較沒經驗的拳擊手(臂伸37.99%、軀幹旋轉45.50%、腿伸16.51%)相比,爆發力的發展更為全面。<<<

錯啦!

我:...蘇聯的文章(下圖:哪有更全面?)是說,比起一級與二、三級選手,優秀拳擊手(Master of Sport)以及擊倒專家(Knock-Out Artists)有更好的動作協調性。他們更懂得適時的「收身」、「收手」而不會向那些較低階的選手一樣軀幹扭轉過度,手臂過展(hyper extension)。這可能造成瞬間的動作遲滯,更容易被反擊、或讓對手"溜掉"...等。

3. 所以,在蘇聯拳擊研究一文中,優秀拳手的「軀幹扭轉」與「手臂延展」皆比「一級」與二、三級選手「低」,換句話說,並沒有山姆伯伯等人所說高水平拳擊手的「爆發力發展更全面」這回事。如果只靠「爆發力發展更全面」就可以成為優秀拳手,那我們鍊拳擊的都打不贏練健美、舉重、健力的選手啦!

根據蘇聯那些資料,比較有可能(我)的解釋是:高水準的拳手懂得控制神經脈衝(或大腦下傳的運動指令)所以可以在力量傳遞(動力鍊)末端、甚至於中端(軀幹)即開始抑制(可能是透過拮抗肌群抑制或控制神經電訊號的強度...等)以取得身體出拳的「最佳協調」模式,甚至於可以打出更精準的組拳。過度強調軀幹旋轉與手臂爆發力訓練,可能會練成跟蘇聯那些二、三級選手一樣,適得其反喔!混合武術(MMA)選手的出拳技巧,還是不能跟拳擊相提並論。

4). 在山姆伯伯翻譯文章的後面部份開始介紹各種拳擊出拳的重訓原理...。其實,如果上述第三段「沒練到位」,後面那些都已經偏離主題啦!那怕,國家隊每個選手都鍊成爆發力十足的肌肉男,出國比賽也會被打好玩!



雖然,上述表格中資料只有百分比數據,沒有差異顯著性考驗。然而,就筆者多年經驗判斷,這些分析後的數據是相當合理的。


From: http://journals.lww.com/nsca-scj/Citation/1985/12000/Boxing__Means_of_increasing_strength_of_the_punch.16.aspx

2014年2月15日 星期六

拳擊腦傷研究 JAMA

URL: http://archpsyc.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1812719

Suicide, Fatal Injuries, and Other Causes of Premature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 41-Year Swedish Population Study ONLINE FIRST
Seena Fazel, MD1; Achim Wolf, MSc; Demetris Pillas, PhD; Paul Lichtenstein, PhD; Niklas Långström, PhD

[+] Author Affiliations
JAMA Psychiatry.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15, 2014.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13.3935 Text S

==============================================

去年底,有討論到拳擊選手在私生活上有一些比較"極端"的問題,例如開快車、酗酒...等等。今年初(2014) 由國際知名的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精神醫學上刊登一篇由英國牛津大學與瑞典卡若林斯卡大學跨國團隊所發表一篇「重大」事故研究相當值得參考。

研究針對瑞典自1969 年 到 2009 年,橫跨41年,樣本數達到 218300人,針對因腦震盪而導致的住院或門診病患進行調查,包括因創傷性腦傷(含較嚴重的腦震盪)所造成自殺、重傷、以及其它早逝(premature mortality)事故分析。因為,過去從來沒人知道,在受到創傷性腦傷傷害之後的病人(包括運動員)日子會發生何種變化。

研究的厲害之處在於,除了針對住院或門診腦震盪病患進行調查之外,也根據腦傷病患的年齡與性別比較更大樣本的一般民眾(樣本數:2163190),以及那些腦震盪病患們家中沒有受到創傷性腦傷的兄弟姊妹(樣本數:150513)來進行比對(可瞭解基因對腦傷的影響,或腦傷後行為改變)。並採用一些統計方法來修正腦傷死亡率是否受到 性別、死亡年齡、腦傷嚴重性...等,而產生的影響。

結果顯示:對在腦傷後六個月仍活者的病患來說,與一般民眾相比之下,腦傷病患仍然具有三倍的意外事故死亡率,而再將腦傷病患與那些沒有受到腦傷的兄弟姊妹們比,也還有2.6 倍的意外事故死亡率。而所謂的「意外事故」包含哪些呢?1): 外在因子,如:自殺(3.3倍:PS. 這國內拳擊界確實也發生過!)各式受傷(4.3倍:如車禍)、各類攻擊事件(3.9倍:如捲入各類鬥毆事件...)。在所有腦傷病患中,具有精神病史、藥物濫用者的合併症(3.8% 早死)、藥物濫用者(6.2% 早死,反而更高。PS. 還記得委內瑞拉傳奇 1R 拳王 Edwin Valero?)

http://en.wikipedia.org/wiki/Edwin_Valero

作者建議:研究者在調整過「社經背景」以「家庭因素」後,發現,創傷性腦傷與早死有相當的關聯性,特別是由自殺、各式傷害、各類攻擊事件索引起的早死事故。他們建議在腦傷臨床醫療指引上加註這些新發現。

我的建議:
腦傷的判定非常不容易,至今仍然是醫界討論的熱門議題之一,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還是「相當落後」。創傷性腦傷、腦震盪患者也不一定「會昏迷」,這方面教練們在選手對打或比賽時要特別小心。加拿大亞伯他健康醫療提供的中文指引(很值得參考):

http://www.calgaryhealthregion.ca/programs/diversity/diversity_resources/diversity_in_media/concussion/concussion_tradchin.pdf


台灣版神經外科醫學會(隨便看看就好):
http://www.neurosurgery.org.tw/nsr/tbi/page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