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有某國立大學副教授對號入座了。
為了顧及他的通信隱私,我僅擷取重點探討:(請注意:以下內容,可能會「改變」未來台灣競技運動訓練生態,例如:組織運動訓練生化檢測的專責單位,或者「由」具有實際帶國家隊經驗的教練來參與決策,而非都丟給那些沒有競技運動訓練的背景的國立大學學究來亂吹一通)。為了防止國內「運動生理學界」幫派化,以下文章歡迎大眾轉載討論。本人負全部文責:
註:>>> 此為引用「國立大學副教授說法」符號。
國立大學副教授:>>>
倘若能有更好的有氧能力,內容對於訓練的質與量,以及比賽,也會有更好的表現。因此,也會建議選手更上層樓,挑戰自我的極限。<<<
我:這些人將 >>>「有氧能力」當作 "更上層樓,挑戰自我的極限" 的指標<<<
我:這本身就是一大謬誤!且是沒有強力的證據證明如此。其實,有一卡車的專項運動項目,並「不」強調有氧能力,反而強調肌力、爆發力、協調性與「耐乳酸」(lactate tolerance)能力。至於哪些運動項目比較「不強調」有氧能力,請教練們自己用膝蓋去想想。
國立大學副教授: >>> 此外,65 ml/kg/min的標準,除了是基礎體能的標準之外,也可參考以下兩篇文章(其中一篇為61.7±9 ml/kg/min;另一篇為63.8±4.8
ml/kg/min;Khanna GL, Manna I. J Sports Sci Med. 2006 Jul 1;5(CSSI):90-8.; Smith
MS. J Sports Sci Med. 2006 Jul 1;5(CSSI):74-89.)。
我:「基礎體能標準」是三小?「體能」是啥?為何基礎體能標準是採用最大攝氧量(VO2 max)?為何「高於」
65 ml/kg/min 等於「更上一層樓」?而不是「更偏一座橋」?
>>>
PHYSIOLOGICAL PROFILE OF INDIAN BOXERS <<<
我:你引用的兩篇研究標題是:PHYSIOLOGICAL PROFILE OF....他們有告訴你這可當作「基礎體能標準」?
我:再者,體能(physical fitness)不是單一指標(絕對不是專指 心肺耐力。體能,有更重要的分類。何謂健康相關體能(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何謂技術相關體能(Skill-related physical fitness)?你的「心肺能力」是落在何者?而且,不同能量代謝系統間所偏重的酶 (enzyme) 系統不一樣,且彼此會相互影響。
我:2003-04 國家A 級拳擊教練講習,我就出過這上面這一題考題(何謂體能?體能的分類,他們包含哪些要素?)。有寫過這一題的教練們想想看,體能除了「心肺耐力」之外,還有哪些?憑啥說最大攝氧量是黃金標準?
我:你(們)建議的最大攝氧量在 65 ml/kg/min (以上)其實相當高,比人家文獻建議的還高。競技運動項目百百種,你用「黃金標準」去叫鉛球、鐵餅、舉重......等擲部、跳部,以及拳擊等「更上一層樓」要練到 65 ml/kg/min 以上,會帶給人家多少「不必要的痛苦」、過勞、與運動傷害;更何況,在同一個專項運動裡(如:拳擊)不同風格(打法)的選手,所著重的體能也不一樣。何來 65 ml/kg/min 的基礎體能黃金標準?
國立大學副教授:>>> 其中一篇的結論中提到「The study of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during graded exercise testing may be helpful to observe the
cardiovascular adaptation in boxers.」。
我:這段話作者們建議:>>>「......漸進運動測試所獲得的生理反應對「觀測」拳擊選手的心血管適應 "可能" 有幫助」<<<。他們可沒有告訴你「這是"指標",這玩意可用在國家隊的訓練上」,他們更沒有建議:「高於」 65 ml/kg/min 會更加好。
國立大學副教授: >>> 除了是基礎體能的標準之外,也可參考以下兩篇文章(其中一篇為61.7±9 ml/kg/min;另一篇為63.8±4.8
ml/kg/min;Khanna GL, Manna I. J Sports Sci Med. 2006 Jul 1;5(CSSI):90-8.; Smith
MS. J Sports Sci Med. 2006 Jul 1;5(CSSI):74-89.)<<<
我:既然大教授再搬出國外文章,我只好幫你從 PDF「快照」印出來給教練們參考。你上面引用的數據是「全體資深」選手與「全體資淺」選手的比較,沒有分體重喔!下表:
作者們在「最大攝氧量」部份,也特別依據量級,區分輕量級(= 58.30 ml/kg/min)、中量級(= 56.81ml/kg/min)、重量級(= 51.52 ml/kg/min)三類。見下表(楊選手為中量級,林選手為輕量級)。你知道選手們要花多少額外時間與精力才可以將「最大攝氧量」衝到 65 ml/kg/min 以上???擺明告訴人家「如要更上一層樓,就要......」,對這些國家隊選手,誰會不要更上一層樓?有幾個不會照著操?
以上影像快照擷取自:Khanna GL, Manna I. J Sports Sci Med. 2006
Jul 1;5(CSSI):以亞洲選手為對象。
我:以上影像快照擷取自:Smith MS. J Sports Sci Med. 2006 Jul
1;5(CSSI):74-89.):它並不是 Original research。而且,是一篇針對「十幾年前」 2 分 x 4 回合的「二手資料」喔(A
high relative VO2max value of 63.8 ± 4.8 ml·kg-1.min-1
reflects the aerobic challenge to the amateur boxer competing over four
2-minute rounds)。
請問,大教授,你老師教你用人家的二手資料嗎?現在亞運會男子拳擊是打 2 x 4 回合?亞運會還有一個多月,連這些基本資料的都搞不清楚,你(們)當啥「運科小組」?
===============================
Conclusion
Energy supply during a 4 x 2-minute amateur boxing contest is provided through the inter-play between anaerobic and aerobic energy systems. The important role of anaerobic metabolism is reflected in a peak mean punching force of 2646 ± 1083 N for a single punch, delivered in < 60 milliseconds (Smith and Dyson, 1996), and high post contest blood lactate value (Seniors: 13.5 ± 2 mmol·l-1 and Juniors 14.1 ± 2 mmol·l-1). A high relative VO2max value of 63.8 ± 4.8 ml·kg-1.min-1 reflects the aerobic challenge to the amateur boxer competing over four 2-minute rounds.....
======================================
國立大學副教授: >>> 最後,希望陳先生應不要以偏蓋全,國內仍有許多人為著競技運動努力著。
國立大學副教授: >>> 楊XX 選手身體組成(8.9 %)與有氧體能狀態均良好,
我:按照你引用的資料(下表)文獻上資深拳手的體脂有 16.4%,資淺的也有 12.2 % 喔,而楊選手目前表上的體重是 79.3(體脂肪只有 8.9%),距離 目標75公斤還要「砍」多少? 這樣樂觀嗎,如何會良好?如果打81公斤級更是另一種挑戰!
我:上面所有的資料可都是你給的(我還沒有張貼我的文獻出來喔),我就算有「以偏概全」,也沒有偏得太離譜。
Conclusion
Energy supply during a 4 x 2-minute amateur boxing contest is provided through the inter-play between anaerobic and aerobic energy systems. The important role of anaerobic metabolism is reflected in a peak mean punching force of 2646 ± 1083 N for a single punch, delivered in < 60 milliseconds (Smith and Dyson, 1996), and high post contest blood lactate value (Seniors: 13.5 ± 2 mmol·l-1 and Juniors 14.1 ± 2 mmol·l-1). A high relative VO2max value of 63.8 ± 4.8 ml·kg-1.min-1 reflects the aerobic challenge to the amateur boxer competing over four 2-minute rounds.....
======================================
以上文字 COPY 自:Smith MS. J Sports Sci Med. 2006 Jul 1;5(CSSI):74-89.
AIBA 規則(官網):
http://www.aiba.org/default.aspx?pId=183
我:技擊運動能量代謝「可以這樣搞」?我拿15年前當碩士生所寫,發表在「菜市仔期刊」的文章(摘要),來指正你這位現任國立大學副教授,也不超過:
http://digimuse.nmns.edu.tw/sport/wushu/paper/83.pdf
國立大學副教授: >>> 不論是哪一個運動專項的運動員,具有更加的心肺能力,對於運動表現都會是加分的效果。較佳的心肺耐力,除了對於耐力性運動員,有助於耐力性運動表現之外,對於間歇性的運動項目,也有助於比賽與訓練時,回合間的恢復、場跟場之間的恢復,以及日跟日之間的恢復。
我:這是啥「鄉野奇談」(”anecdotal evidence”)? 我強烈建議你:最好不要去扯「超過你能力所及的東西!」。「運動恢復」牽涉到相當複雜的因素,豈可用「心肺耐力」一項來代表之!
更何況(以亞洲選手為對象這一篇)人家作者更特別強調:資深(senior)選手的「無氧動力」以及「耐乳酸能力」都比資淺(junior)的好。進一步操練「心肺耐力」,與最大功率衝到 807.1 W 可以增進「耐乳酸能力」嗎?以下可是「你(們)自己讀過」的研究(我還沒有貼出我的,拿你這位大教授自己讀過的文章來電你就夠啦):
COPY轉貼:The anaerobic power in Indian boxers showed significantly higher values
in senior boxers as compared to junior boxers. In addition, senior boxers
showed significantly higher peak lactate level compared to the junior players.
However,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noted in the resting lactate level among
the groups. However,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lood lactate was noted in
medium Weight Category and C when compared to Light Weight Category separately
during graded exercise and during actual boxing rounds. High lactic acid
concentration in the blood reflects the anaerobic metabolism and the degree of
training intensity. When the intensity of the activity increases, production of
lactic acid in the muscle becomes high, resulting in high lactic acid
accumulation in blood leading to fatigue. The higher level of anaerobic power
in the senior players may be due to exposure to high level of anaerobic
training than the junior players. By training the lactic acid system, the
athlete delays the onset of fatigue by increasing tolerance to lactic acid
build-up. While the lactic acid system is most important in to boxing, training
the ATP-CP system also has benefits, such as increasing the body’s stores of
phospho-creatine and delaying the pre-mature use of the lactic system. Training
this system requires shorter interval periods.
==========================
此外,以下為「資淺」與「資深」拳手的安靜乳酸值(RL)與高峰乳酸值(PL),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與尿酸值(Uric acid)比較。在運動能量代謝過程中,這些生化指標代表?真的是「心肺耐力萬歲」?
(以上轉自:Khanna GL, Manna I. J Sports Sci Med. 2006
Jul 1;5(CSSI))
國立大學副教授: >>> 楊XX 選手身體組成(8.9 %)與有氧體能狀態均良好,
我:按照你引用的資料(下表)文獻上資深拳手的體脂有 16.4%,資淺的也有 12.2 % 喔,而楊選手目前表上的體重是 79.3(體脂肪只有 8.9%),距離 目標75公斤還要「砍」多少? 這樣樂觀嗎,如何會良好?如果打81公斤級更是另一種挑戰!
我:上面所有的資料可都是你給的(我還沒有張貼我的文獻出來喔),我就算有「以偏概全」,也沒有偏得太離譜。
P.S.原來台灣真的有「輸大」這所學校。我本人已經「超過十年」沒有發表過「運動生理、生化」領域的研究。不過,看來,應付國立大學副教授們的知識,似乎已經足夠。
以上內容算「運動科學」與「教練訓練」相關重要資訊。若有興趣,請教練、選手們仔細閱讀,更歡迎轉載。再度強調:對(國家隊)精英運動員來說,最大攝氧量(VO2 Max)不是唯一真理,它絕對不是「練了」就會「升高」的玩意!等速肌力所代表的資訊也很有限(非乳酸系統)、更與專項協調無關。
以上內容算「運動科學」與「教練訓練」相關重要資訊。若有興趣,請教練、選手們仔細閱讀,更歡迎轉載。再度強調:對(國家隊)精英運動員來說,最大攝氧量(VO2 Max)不是唯一真理,它絕對不是「練了」就會「升高」的玩意!等速肌力所代表的資訊也很有限(非乳酸系統)、更與專項協調無關。
最後,建議有興趣的教練朋友們可去Google 這位副教授的履歷著作(可用其姓名當關鍵字)。大家彼此檢視一下,待在「運動競技系」這多年,他(們)到底做了那些競技運動專業研究,又發表在哪些種類的國際期刊。為何他(們)可以來「指導」亞運拳擊國家教練,憑啥?「拳擊」你(們)玩得起嗎?
針對「理論部份」拳擊國家隊教練在這三、四年間用自己專長做研究,被國際期刊(SSCI, SCI)接受並獲得刊登(或審理中)也不會比你(們)「這一掛」教授遜色(以 Impact factor, IF 為指標),至於,在「實際訓練」的部份,就更不用談啦。若Impact factor, (IF)不具有代表性,那麼叫你去「訓練選手」,你行嗎?那為何國家隊在國際賽要聽你(們)的這些錯誤資訊?
PS:為台灣教練專業與運動科學的將來,本人對此文負完全法律責任,本篇歡迎轉載討論。要「告我」!你(們)先去法院控告你們自己不用功吧!請不要害人誤己。
至於,國立大學學術派系近親繁殖,算不算貪污?我也不知道,這問題留給國人去討論吧!